試驗機技術發展
最早的靜態實驗機是機械式,如英國早在1880年已出產了杠桿重錘式資料實驗機,在1908年又出產了螺母、螺桿加載的全能實驗機(電子全能實驗機的雛形),這些實驗機可進行資料的拉伸、緊縮、彎曲和改變等驗,約在90年前,瑞士Amsler公司開拓了液壓全能實驗機,這種實驗機較機械式操作簡潔、輸出力大、構造簡略、體積緊湊,能完成資料的各類靜態力學功能實驗。 僅僅調查資料的靜態力學功能是遠遠不敷的,在實際生涯中大局部的毀壞是由于委靡毀壞。
依據國外計算,掉效的機械零件中50%-90%為委靡毀壞。因而很多興旺國度十分注重對委靡強度的研討。 委靡問題的發生可追溯到19世紀初葉,財產革命今后,跟著蒸汽機車和靈活運載東西的開展以及機械設備的普遍使用,活動部件的毀壞常常發作。毀壞往往發作在零部件的截面漸變處。毀壞處的名義應力不高,低于資料的強度極限,有時還低于屈從極限。 對委靡景象起首系統研討的實行者是德國人A.Whler(沃勒),他自1847年起,在擔任機車車輛廠廠長和機械廠廠長的23年中,對金屬委靡進行了深化系統的研討。
1850年,德國人A.Whler(沃勒)設計了第一臺用于機車車軸的委靡實驗機(亦稱A.Whler委靡實驗機),用來進行全尺寸機車車軸的委靡實驗。今后他又研制出多種型式的委靡實驗機,并初次用金屬試樣進行委靡實驗。他在1871年宣布的論文中,系統闡述了委靡壽命和輪回應力的關系,提出了S-N曲線和委靡極限的概念,確立了應力幅是委靡毀壞的決議要素,奠基了金屬委靡的根底。因而公認A.Whler(沃勒)是委靡的奠定人,有“委靡實驗之父”之稱。 從19世紀70年月到90年月,Gerber W.(格伯)研討了均勻應力對委靡強度的影響,提出了Gerber拋物線方程,英國人Goodman J.(古德曼)提出了有名的簡化直線―Goodman圖。1884年Bauschinger J.(包辛格)在驗證Whler委靡實驗時,發現了在輪回載荷下彈性極限降低的“輪回軟化”景象,引入了應力―應變遲滯回線的概念。但他的任務那時人們并不注重,直到1952年Keuyon(柯楊)在做銅棒實驗時才把它從新提出來,并定名為“包辛格效應”。 20 本文章共分: [1] [2] [3] 頁